第31节(1 / 4)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郭信认罪前,提出了面圣的要求,为法司所拒绝。他便请求见兵部尚书于谦一面,说是有重大机密相告。于谦因郭信曾遣使者与瓦剌太师也先联络,担心有更大的阴谋,于是亲往牢中与他见面。但兵部尚书很快便虎着脸走出牢房,显然并未得到希冀的信息。郭信具体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郭信及其党羽很快以偷盗及谋害京营军士的罪名被处死,不分首从,一律斩首。郭信至死也未透露出与瓦剌内外勾结的具体计划是什么,又或许根本没有计划。但他却当面向主审官员刑部尚书俞士悦揭发了京营都督孙镗贿赂司礼监大宦官金英一事。
法司查证属实后,金英被责令退回受贿财物,孙镗则论罪当斩。还是明景帝朱祁钰念孙氏在北京保卫战中立有军功,特别恩典宽恕,孙镗这才逃过一死。
消息传开,人们不免有些不满,倒不是因为皇帝宽恕了京营长官孙镗,而是大宦官金英屡屡犯法,却总能逃脱罪责,在英宗朝如此,在景帝朝又是如此。当年大宦官王振扰乱朝政一事,会不会再度上演?
说来奇怪的是,这件案子之后,纷纷流言逐渐消失,京城秩序也好转了起来,不复再闻有盗贼劫掠杀人之事。
与此同时,瓦剌局势也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元退走大漠后,黄金家族势力衰弱,蒙古诸部分裂,相互攻讦,各自为政,无力与大明相抗。直到瓦剌部脱懽统一了鞑靼和瓦剌,蒙古才重新强盛起来。但脱懽不具备当可汗的资格,于是立元朝皇族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脱懽自称丞相。脱懽死后,其子也先自称为太师淮王。脱脱不花仅在名义上保有蒙古可汗的称号,实际统治权完全操在也先手里,但脱脱不花一直有心成为真正的可汗。也先败退后,脱脱不花见也先势力受挫,决心主动向明朝贡马,以求与明朝结纳,取得明廷的支持。
明景帝朱祁钰新即帝位不久,又厌恶瓦剌的贪婪及反复无常,不愿意接受。但礼部尚书胡濙和吏部尚书王直等重臣认为,可以利用脱脱不花和也先的矛盾,采取离间之计。于是朱祁钰勉强召见了脱脱不花的使者,温言抚慰,还特别加以优待。
也先很快便得知了消息,心中大为恐慌,担心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急忙派遣使者到北京,表明要送太上皇朱祁镇归国。
有些大臣认为也先新败不久,蒙古内部又是矛盾重重,正是议和的大好时机。明景帝朱祁钰却不表态。他刚刚坐上皇位,享受九五至尊的荣耀与权力,怎么能听任太上皇归国,再还政给兄长呢?
兵部尚书于谦认为明廷局势刚刚稳定下来,一切正在步入正轨,也先此举毫无诚意,分明是与郭信合谋内外联兵不成,又以送归太上皇来扰乱大明政局。他不愿意节外生枝,挺身而出,大声道:“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要中了敌人的伎俩。”
这时候的于谦,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新皇帝对他言听计从,司礼监首领太监金英和兴安也都支持他,自然没有人敢反对他的意见。于是,也先议和的提议被严词拒绝。
同时,于谦担心也先以太上皇的名义与边将私下议和,特请明景帝朱祁钰下诏,命大臣与各要塞守将不准私自与也先联络。
于谦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力保大明江山社稷。他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他率领军民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但还会有更大的风波到来,他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已经给他自己埋下了引祸杀身的种子。
明廷拒绝和谈后,为了防止也先再度进攻,于谦重新布置了国防军事,首先着重加强保卫京师的力量,并进一步加强了边关的防御。
转眼就是景泰元年(1450年),因为是闰正月,这个年过得特别长。投降瓦剌的宦官喜宁又给也先出谋划策,怂恿也先从宁夏进兵,夺取山、甘苑马寺六监的马匹,切断明军马源,然后长驱直入,直趋江南,将英宗皇帝朱祁镇安置于大明陪都南京,重新立朱祁镇为帝,使其与弟弟景帝朱祁钰对抗。如此,明廷内部必然分化为两派,一旦动荡不稳,瓦剌就能有机可乘。
也先对喜宁十分重视,只是他刚刚吃了一个大败仗,元气还没有恢复,南京又远在大明腹心之地,对此建议不免有些犹豫。
刚好这时候,明军河间戍卒小田儿因对上司不满,转而投降了瓦剌军。小田儿颇有眼光,也向也先献策,建议瓦剌军可由紫荆关南下,直趋山东,夺取明朝漕运重地临清[8]。而北京的军需粮饷全靠大运河支持,一旦截断大运河的运输,便能给明朝廷以重创。也先听后大为振奋,决定冒险一试。
也先先派兵进攻宁夏,打算实现宦官喜宁的计划。但明边防守军早有准备,瓦剌军一时不能得手。也先便采用老法子,再次进攻大同。大同总兵郭登闻讯主动率军出城迎击,离开大同城数十里后,与瓦剌大军相遇。
郭登登高遥望,只见瓦剌军有将近一万人,密集如蚂蚁,而郭登手下不过八百骑。郭登部下将士人人惊惧,纷纷要求赶紧退回大同。
郭登反驳道:“我们此时离大同城将近百里,一旦退走,瓦剌必来追击。不等我们入城,人马已经疲倦,一定逃不过瓦剌的骑兵。”说完拔剑道:“敢言退者斩。”
众人不再言退。郭登身先士卒,“径薄敌营”。八百明军一齐呼啸冲锋,呼声震动山谷。瓦剌军不知明军虚实,惊慌后退。郭登一直追击到大同西北的栲栳山,斩敌首二百余级,尽夺所掠而还。
自土木堡之变五十万明军大败后,明朝边将无人敢轻易出战,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也只是以守为主,最终仗着城头火炮厉害才击退了瓦剌军。郭登以八百骑破瓦剌军万人,是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在塞外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郭登退入大同后,料想瓦剌军必来报复,除了在城头装备新锐炮石火器外,又发动军民在大同城外挖掘了一条纵长的深堑,里面安置有“搅地龙”“飞天网”等新式武器,地面覆盖土木,看上去好像平地一般,一旦敌军被诱进围中,发动机关,顷刻间便陷入堑中。此后,大同大小数十次战斗,郭登未曾挫败,因此被推为战功第一,封定襄伯。
也先见明军一改新貌,已大不同往日,便又打起了英宗皇帝朱祁镇的主意。他让朱祁镇写下亲笔信,催促明廷派大臣“迎驾”。闰正月,小田儿混在瓦剌使臣当中前来送信,想要探听明廷动向。于谦早有密令,让各边防守军严密缉捕瓦剌间谍,兵部侍郎王维认出了小田儿,将其诱斩于阳和城外。
而此时身在塞外的英宗朱祁镇也意识到小田儿、喜宁的重大危害,尤其是喜宁,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能回朝。之前京营将领吴瑾逃走时,朱祁镇已密令他设法除掉喜宁,后又多次与身边侍臣袁彬和哈铭商议,想设法暗杀喜宁,除去这一心腹大患。
喜宁有所察觉,抢先动手,将袁彬和哈铭从朱祁镇身边诱出,命人捆绑起来,打算以酷刑杀死。幸好朱祁镇意识到不妙,及时赶到解救,还搬出了妻子及也先弟妹阿挞剌阿哈做援兵。
经此一事,双方矛盾明朗化。喜宁虽不敢对朱祁镇下手,但亦敌意深重,时时在也先面前进谗言。朱祁镇为了自己的安危,不得不奋力反击。他和袁彬、哈铭经过周密商议后,主动求见也先,请求派遣使者去见母亲孙太后,如果由孙太后下令同瓦剌议和,新皇帝朱祁钰也不敢不听。
也先深觉有理,但又怕朱祁镇指派的使者与孙太后暗通消息,决定派喜宁充作使者。除了信任喜宁外,还因为喜宁是宦官身份,久在宫中,跟孙太后熟识。朱祁镇却故意不同意,称明廷上下深恨喜宁,一见到他,就会立即杀了他。喜宁对此倒毫不畏惧,一是他深知明廷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二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也先仔细考虑后,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让被俘虏的明锦衣卫百户高磐陪同喜宁出使,以证明喜宁是太上皇朱祁镇的“钦差”。 ↑返回顶部↑
郭信及其党羽很快以偷盗及谋害京营军士的罪名被处死,不分首从,一律斩首。郭信至死也未透露出与瓦剌内外勾结的具体计划是什么,又或许根本没有计划。但他却当面向主审官员刑部尚书俞士悦揭发了京营都督孙镗贿赂司礼监大宦官金英一事。
法司查证属实后,金英被责令退回受贿财物,孙镗则论罪当斩。还是明景帝朱祁钰念孙氏在北京保卫战中立有军功,特别恩典宽恕,孙镗这才逃过一死。
消息传开,人们不免有些不满,倒不是因为皇帝宽恕了京营长官孙镗,而是大宦官金英屡屡犯法,却总能逃脱罪责,在英宗朝如此,在景帝朝又是如此。当年大宦官王振扰乱朝政一事,会不会再度上演?
说来奇怪的是,这件案子之后,纷纷流言逐渐消失,京城秩序也好转了起来,不复再闻有盗贼劫掠杀人之事。
与此同时,瓦剌局势也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元退走大漠后,黄金家族势力衰弱,蒙古诸部分裂,相互攻讦,各自为政,无力与大明相抗。直到瓦剌部脱懽统一了鞑靼和瓦剌,蒙古才重新强盛起来。但脱懽不具备当可汗的资格,于是立元朝皇族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脱懽自称丞相。脱懽死后,其子也先自称为太师淮王。脱脱不花仅在名义上保有蒙古可汗的称号,实际统治权完全操在也先手里,但脱脱不花一直有心成为真正的可汗。也先败退后,脱脱不花见也先势力受挫,决心主动向明朝贡马,以求与明朝结纳,取得明廷的支持。
明景帝朱祁钰新即帝位不久,又厌恶瓦剌的贪婪及反复无常,不愿意接受。但礼部尚书胡濙和吏部尚书王直等重臣认为,可以利用脱脱不花和也先的矛盾,采取离间之计。于是朱祁钰勉强召见了脱脱不花的使者,温言抚慰,还特别加以优待。
也先很快便得知了消息,心中大为恐慌,担心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急忙派遣使者到北京,表明要送太上皇朱祁镇归国。
有些大臣认为也先新败不久,蒙古内部又是矛盾重重,正是议和的大好时机。明景帝朱祁钰却不表态。他刚刚坐上皇位,享受九五至尊的荣耀与权力,怎么能听任太上皇归国,再还政给兄长呢?
兵部尚书于谦认为明廷局势刚刚稳定下来,一切正在步入正轨,也先此举毫无诚意,分明是与郭信合谋内外联兵不成,又以送归太上皇来扰乱大明政局。他不愿意节外生枝,挺身而出,大声道:“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要中了敌人的伎俩。”
这时候的于谦,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新皇帝对他言听计从,司礼监首领太监金英和兴安也都支持他,自然没有人敢反对他的意见。于是,也先议和的提议被严词拒绝。
同时,于谦担心也先以太上皇的名义与边将私下议和,特请明景帝朱祁钰下诏,命大臣与各要塞守将不准私自与也先联络。
于谦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力保大明江山社稷。他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他率领军民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但还会有更大的风波到来,他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已经给他自己埋下了引祸杀身的种子。
明廷拒绝和谈后,为了防止也先再度进攻,于谦重新布置了国防军事,首先着重加强保卫京师的力量,并进一步加强了边关的防御。
转眼就是景泰元年(1450年),因为是闰正月,这个年过得特别长。投降瓦剌的宦官喜宁又给也先出谋划策,怂恿也先从宁夏进兵,夺取山、甘苑马寺六监的马匹,切断明军马源,然后长驱直入,直趋江南,将英宗皇帝朱祁镇安置于大明陪都南京,重新立朱祁镇为帝,使其与弟弟景帝朱祁钰对抗。如此,明廷内部必然分化为两派,一旦动荡不稳,瓦剌就能有机可乘。
也先对喜宁十分重视,只是他刚刚吃了一个大败仗,元气还没有恢复,南京又远在大明腹心之地,对此建议不免有些犹豫。
刚好这时候,明军河间戍卒小田儿因对上司不满,转而投降了瓦剌军。小田儿颇有眼光,也向也先献策,建议瓦剌军可由紫荆关南下,直趋山东,夺取明朝漕运重地临清[8]。而北京的军需粮饷全靠大运河支持,一旦截断大运河的运输,便能给明朝廷以重创。也先听后大为振奋,决定冒险一试。
也先先派兵进攻宁夏,打算实现宦官喜宁的计划。但明边防守军早有准备,瓦剌军一时不能得手。也先便采用老法子,再次进攻大同。大同总兵郭登闻讯主动率军出城迎击,离开大同城数十里后,与瓦剌大军相遇。
郭登登高遥望,只见瓦剌军有将近一万人,密集如蚂蚁,而郭登手下不过八百骑。郭登部下将士人人惊惧,纷纷要求赶紧退回大同。
郭登反驳道:“我们此时离大同城将近百里,一旦退走,瓦剌必来追击。不等我们入城,人马已经疲倦,一定逃不过瓦剌的骑兵。”说完拔剑道:“敢言退者斩。”
众人不再言退。郭登身先士卒,“径薄敌营”。八百明军一齐呼啸冲锋,呼声震动山谷。瓦剌军不知明军虚实,惊慌后退。郭登一直追击到大同西北的栲栳山,斩敌首二百余级,尽夺所掠而还。
自土木堡之变五十万明军大败后,明朝边将无人敢轻易出战,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也只是以守为主,最终仗着城头火炮厉害才击退了瓦剌军。郭登以八百骑破瓦剌军万人,是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在塞外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郭登退入大同后,料想瓦剌军必来报复,除了在城头装备新锐炮石火器外,又发动军民在大同城外挖掘了一条纵长的深堑,里面安置有“搅地龙”“飞天网”等新式武器,地面覆盖土木,看上去好像平地一般,一旦敌军被诱进围中,发动机关,顷刻间便陷入堑中。此后,大同大小数十次战斗,郭登未曾挫败,因此被推为战功第一,封定襄伯。
也先见明军一改新貌,已大不同往日,便又打起了英宗皇帝朱祁镇的主意。他让朱祁镇写下亲笔信,催促明廷派大臣“迎驾”。闰正月,小田儿混在瓦剌使臣当中前来送信,想要探听明廷动向。于谦早有密令,让各边防守军严密缉捕瓦剌间谍,兵部侍郎王维认出了小田儿,将其诱斩于阳和城外。
而此时身在塞外的英宗朱祁镇也意识到小田儿、喜宁的重大危害,尤其是喜宁,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能回朝。之前京营将领吴瑾逃走时,朱祁镇已密令他设法除掉喜宁,后又多次与身边侍臣袁彬和哈铭商议,想设法暗杀喜宁,除去这一心腹大患。
喜宁有所察觉,抢先动手,将袁彬和哈铭从朱祁镇身边诱出,命人捆绑起来,打算以酷刑杀死。幸好朱祁镇意识到不妙,及时赶到解救,还搬出了妻子及也先弟妹阿挞剌阿哈做援兵。
经此一事,双方矛盾明朗化。喜宁虽不敢对朱祁镇下手,但亦敌意深重,时时在也先面前进谗言。朱祁镇为了自己的安危,不得不奋力反击。他和袁彬、哈铭经过周密商议后,主动求见也先,请求派遣使者去见母亲孙太后,如果由孙太后下令同瓦剌议和,新皇帝朱祁钰也不敢不听。
也先深觉有理,但又怕朱祁镇指派的使者与孙太后暗通消息,决定派喜宁充作使者。除了信任喜宁外,还因为喜宁是宦官身份,久在宫中,跟孙太后熟识。朱祁镇却故意不同意,称明廷上下深恨喜宁,一见到他,就会立即杀了他。喜宁对此倒毫不畏惧,一是他深知明廷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二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也先仔细考虑后,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让被俘虏的明锦衣卫百户高磐陪同喜宁出使,以证明喜宁是太上皇朱祁镇的“钦差”。 ↑返回顶部↑